農業結構調整實現精彩入局
從冬到春、從夏到秋,在“大膽探索、小心求證”的思路下,今年的結構調整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成績,農業發展階段性陣痛正漸漸化解,農業結構調整實現精彩入局。
多的產能減下來,少的就要加上去。
據國家統計局信息,2016年玉米播種面積5.51億畝,比上年減少2039萬畝,減少3.6%,大大超出了年初提出的調減1000萬畝目標。大豆播種面積1.08億畝,比上年增加1046萬畝,增長10.7%。農業部預計,2016年雜糧雜豆面積增加超過700萬畝,飼草及青貯玉米面積增加超過600萬畝。
“秋天來我們這,就是大片萬壽菊的海洋,老美麗啦!”春播時分,黑龍江省綏化市青岡縣永力現代農機合作社理事長王云良帶著希望把萬壽菊從3600畝增加到8000畝,玉米從1萬畝減至3000畝;秋收時節,大片大片的鮮花收獲回來直接進了加工廠,美麗變成了財富。
在洞庭湖區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試點,已拆除網箱7784口,清理矮圍網圍4.4萬畝。沿江、沿湖、沿海地區大規模拆除過密的網箱網圍,初步統計,部分重點省拆除網箱28萬口、網圍20萬畝。浙江省對甲魚溫室等重點污染領域開展整治,拆除甲魚溫室和開放型水域網箱150多萬平方米。
要減的還有過量的農業投入品、過度的資源開發。
今年農業部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全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應用面積近16億畝次,秸稈還田面積8億多畝,有機肥施用面積3.8億畝次,綠肥種植面積約4800萬畝,全國化肥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部分省份出現負增長。全國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25.2%、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三大糧食作物專業化統防統治率達到35.5%、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農藥使用量穩中趨降,實現減量增效。同時,通過集成節水技術,通過品種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等,多頭并進,協同作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華北、西北和西南建立11個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集中示范展示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2.16萬畝。在北方8省區開展以地膜覆蓋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示范推廣,在河北推廣1700萬畝小麥節水品種。
在土地上,今年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正式啟動,在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開展輪作試點500萬畝,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和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開展休耕試點116萬畝,使耕地得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環境改善和資源永續利用。在海洋上,繼續深入開展清理取締海洋涉漁“三無”船舶專項整治行動,清理整治“絕戶網”等違規漁具,沿海各地累計取締2.1萬艘涉漁“三無”船舶,全國共清理違規漁具近90萬張。
不過,更需要清晰地看到,“減”和“加”并不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穩”。發展生產保供給是農業的根本任務,保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12月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糧食產量公告顯示,在以玉米為代表的高產作物大面積調減的情況下,我國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1.23萬億斤,為歷史次高年份。
如果說這些“減”和“加”是農業部門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提交的一份凝結智慧的答卷,那么,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則是農業部門始終如一的歷史擔當。
一年又一年,土地不會停歇,農民沒有假期,對千千萬萬奮斗在沃野良田上的農業工作者來說也一樣。大國農業轉型升級的布陣已成,入局精彩,這盤大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