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引導保障讓農民有意愿調、有能力調
方向明則政策穩。在種植業、畜牧業、漁業三大產業上,一些具有開創性的工作舉措紛紛啟動。
“糧改飼”“米改豆”引領種植業結構調整,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提升種植業科技水平,化肥農藥零增長促進種植業綠色發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讓疲勞的耕地開始有“喘口氣”的機會……種植業真正成為“綠色”產業。
加快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研究生豬價格指數保險保費補貼辦法,大力推動牛羊規模養殖,加強草食畜禽種業建設,振興民族奶業……畜牧業進入深度調整轉型期。
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漁業油價補貼改革調整正式實施、洞庭湖區水產養殖污染治理試點、海洋漁業資源限額捕撈試點、伏季休漁制度調整、“絕戶網”清理……漁業健康養殖、清潔生產全面推進。
土地、牧場、魚塘,農業結構調整的實現最終取決于微觀層面的生產單位,最終都要靠農民。特別值得總結的是,在此輪農業結構調整政策中,更強調的是讓農民自己有意愿調、有能力調。
農民愿意種什么主要看效益,要引導農民主動自愿地調結構,就要加大投入,讓農民有賬算。
今年,農業部會同財政部,整合32.5億元資金支持農業結構調整,其中支持玉米結構調整規模經營主體15億元、糧改飼補助10億元、玉米大豆輪作補助7.5億元。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農業部等部門聯合,積極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并認真落實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科學采價、合理測算,維護農民利益,引導擴種大豆。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東縣大,F代農機合作社的2.5萬畝耕地,有1.8萬畝種大豆,讓理事長鄒德海感到欣慰的是今年有兩份補貼可領:“畝產200斤,一斤一塊八,能賣360元,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和玉米大豆輪作補貼有280元,這樣一畝地的收益就有640元,保證不賠,價格再高點兒還能賺。”
不過,結構調整不僅是不同品種面積的調整,更是不同種植模式的變化,像鄒德海、張志強這樣的職業農民,畢竟還是少數,對更多農民來說,要改變多年的種植習慣并非易事,要讓農民有能力調,就要幫助農民選好調整方向、做好技術指導等等。
4-5月,農業部3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種植結構調整情況,宣傳解讀玉米收儲改革政策。組織專家分區域、分作物制定了10多個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技術意見,先后在黑龍江、吉林、遼寧、貴州等省,組織開展7次結構調整技術培訓和糧改飼技術培訓,在東北選擇6個、黃淮海選擇1個大豆主產縣,集成推廣綠色高效技術模式,引導農民改變種植習慣,盡快掌握相應栽培技術。同時,加強種子等生產物資調劑調運,滿足種植結構調整需要。
搭上農業結構調整的車,內蒙古通遼市遼河鎮東查干村的羊以“膘肥體壯,肉質鮮美”著稱,村里的農民改種青貯玉米以后,“秸稈是皮、籽粒是餡,羊吃這種飼料就如同吃餃子”。查干村成了遠近有名的“肉庫”。